校友会相关负责人也以陈望道故居修缮、自闭症关爱基金等捐赠项目为例,为大家带来筹资拓展和网络平台募捐等成功经验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特性是模型天然拥有的,并不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近年来,随着高清摄像头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成熟,生物认证尤其是人脸识别已经成为机场、高铁、手机支付等应用场所识别人身份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由于将序列的限制放宽到了集合,就可以将不同地方采集到的帧都放在一起作为输入,模型可以很好的融合不同帧中的信息而获得更高的准确率。基于以上成果,为了获得最佳性能和潜在的实用性,张军平教授与类脑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组成联合研究团队,进一步跳出以往步态识别的思路,将传统步态识别中一直依赖的步态周期摒弃,而将步态序列看成是一个集合,颠覆性地提出了步态集合理论和算法。在实际环境中,摄像头采集到的步态往往来自多个角度。在步态识别公用数据集CASIA-B上,此前多数方法在使用62个人做训练时准确率都不超过70%,此方法仅使用24个人准确率就接近80%,使用62个人则超过了90%,使用74个人训练更是达到了通常要进入实用级的指标性能、准确率95%,比现有步态识别领域已知的、同样采用单个模型的最好性能92%还高出3个百分点。例如,视频步态识别帮助抓捕了著名的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罪犯周克华。
然而,在众多生物认证技术中,人脸尽管识别率高,但易被攻击、受光照姿态影响大,可识别距离不超过7至8米。这一改进给模型带来了巨大优势,使其大幅超越了现有所有算法。医院将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患儿就医流程,改进患儿就医体验,提升患儿就医满意度。
2月28日是第12届国际罕见病日,也是上海第四届罕见病宣传日。附属儿科医院脊柱团队引进欧美国家先进治疗理念,针对早发性脊柱侧弯开展支具、石膏、短节段手术根治、生长棒技术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取得满意的疗效。据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介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总患病人数在我国超过千万,因此罕见病在我国并不罕见。近年来,附属儿科医院还成立诊断不明疾病诊治UDP中心为复杂疑难罕见病患儿提供多学科诊疗意见。
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本届国际罕见病日的主题是连接健康和社会关怀。
黄国英呼吁,希望更多家庭能正确认识罕见病,希望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关注罕见病患儿,关注在我国并不罕见的这一特殊人群。据悉,在国际罕见病日前一天,附属儿科医院在医院门诊大厅举办了罕见病义诊活动自从合作以来,基于医院电子就诊卡平台,腾讯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能力,提供针对医院精准预约、用药助手、肿瘤智能问答等解决方案,助力互联网+医疗发展,方便患者、惠及患者的溢出效应极为显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已经有15万余名患者通过附属肿瘤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办理了电子就诊卡,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9个城市。
除精准预约外,在腾讯方面提供的AI大数据能力支持下,附属肿瘤医院陆续上线用药助手、肿瘤智能问答等服务。瞄准五大靶点,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上海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建设,附属肿瘤医院意识到智慧医院建设将迎来一个风口和更加广阔的平台。腾讯方面有关负责人表示,腾讯公司一直在积极通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医院、医疗产业和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也期待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肿瘤专科领域,推动国内医疗AI大数据的应用创新,探索出系统化、成熟化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提升医疗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附属肿瘤医院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精准预约,目前已覆盖15种常见肿瘤疾病,疑难重症患者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可找到最合适的专家,这一做法有效打击了号贩子,实现患者和专家的精准匹配,让那些真正需要大牌专家诊治的患者无需等候数周,及时就诊、按需就诊成为可实现的理想。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腾讯公司再推合作新举措,双方携手成立肿瘤专科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精准医疗将依托医院精准医学中心,目前已经开展乳腺癌智能诊疗系统的前期设计和研发工作,预计2020年形成产品和成果,并将推广至更多肿瘤病种。
基于此,附属肿瘤医院与腾讯公司共建的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应运而生。如今,精准预约为每位患者平均节省了2.5小时的就诊时间,挂专家号的等待时间平均减少7.4天,到诊率提高7%,专家门诊效率平均提高3.5倍左右。
助力精准医疗,形成智慧医院建设经验一直以来,附属肿瘤医院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屡有创新之举,如全面实施门诊电子病历书写和打印、日间化疗信息化管理模式、单病种科研数据库建设、乳腺健康全程管理模式、肿瘤专科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平台等。其中,用药助手已具备42种常见肿瘤药品知识库,为复诊患者提供肿瘤药品的智能查询及药师监管下的智能用药指导服务,提升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促进良好治疗效果的达成。腾讯医疗健康团队在2017年就已牵手附属肿瘤医院,助力医院智慧化建设。近日,附属肿瘤医院微信服务号又上线了新功能——AI技术支撑的临床试验招募,促进临床研究受试者宣教和入组流程的优化,提高肿瘤治疗药物临床实验入组的效率,让有适应症的患者能更早地用上对症的药物。目前,微信渠道日均挂号量已接近附属肿瘤医院门诊挂号总量30%。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吴炅指出,医院和腾讯公司在医疗AI和大数据领域已经有很好的研究和应用基础,初期建立的七个研究团队带头人如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放射诊断科主任彭卫军教授、超声诊断科主任常才教授等均是知名临床医学专家,并且致力于医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研究,对医疗人工智能的研发方向和最终应用落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医学影像识别,并与患者临床资料、医学知识库结合,达到精准诊断的目的,目前在乳腺钼靶精准诊断、超声智能装备研发、病理精准诊断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肿瘤智能问答通过自然语言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提供精准科普、康复提导、就医咨询等服务,每周服务上万复诊患者。
一张电子就诊卡有效破解患者既往‘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的问题。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推出电子就诊卡,人工智能恵民效应显著人工智能在医院可以做什么?2017年,我院在全国首推基于电子就诊卡的全流程扫码就医服务模式。AI智能助手方面,已在精准预约、智能问答、用药助手、临床试验招募等场景取得一定进展,入选上海市首批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介绍说,此举大大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候时间。以往,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与疑难杂症如何相互匹配这一问题难求解,如今人工智能给出答案,并成为医院门诊管理的有效探索。据附属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奕介绍,医疗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语言处理是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基础平台,在医院已有临床数据中心和单病种科研数据库基础之上,实验室计划在2019年年中完成大数据和AI平台的搭建,提供高性能计算、GPU计算等资源和服务。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核心发展战略是以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瞄准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语言处理、精准医疗、计算机视觉、肿瘤知识库、AI智能助手等五大靶点,涉及临床科研平台搭建、结构化病历与质控管理、高危人群肿瘤早筛、精准预约、患者随访管理等十大场景的具体应用。
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确让我们看到了漂亮的‘成绩单。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董枫介绍说,自2018年3月起从医院头颈外科3位医生开始试点门诊精准预约,截至2018年12月17日,全院共有10个外科科室、76位医生、每周平均累计765个号源加入精准预约,服务患者总数近4万人。
肿瘤知识库在精准医疗、智能诊断、患者精准宣教、智能医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医院参与了由复旦大学刘雷教授领衔的十三五国家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致力于肿瘤临床指南自动结构化处理和知识库转换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郭小毛表示,附属肿瘤医院和腾讯公司将努力在上海率先打造院企共建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孵化器,诞生出有应用价值且造福患者的智慧医疗产品,形成具有可复制和可推广价值的复旦肿瘤模式,为国内肿瘤专科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附属肿瘤医院将以成立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为新起点,在肿瘤精准医疗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整合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利用AI引擎构建肿瘤智能诊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说:医院将在AI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下,孵化多个体现肿瘤专科医院特色,应用于患者服务、临床诊治及医疗科研的智慧医疗项目,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患者只需在微信上办理一张电子就诊卡,便能在‘掌间实现精准预约、网上挂号、线上缴费、报告查询等多项功能附属肿瘤医院将以成立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为新起点,在肿瘤精准医疗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整合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利用AI引擎构建肿瘤智能诊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瞄准五大靶点,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上海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建设,附属肿瘤医院意识到智慧医院建设将迎来一个风口和更加广阔的平台。据附属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奕介绍,医疗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语言处理是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基础平台,在医院已有临床数据中心和单病种科研数据库基础之上,实验室计划在2019年年中完成大数据和AI平台的搭建,提供高性能计算、GPU计算等资源和服务。
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核心发展战略是以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瞄准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语言处理、精准医疗、计算机视觉、肿瘤知识库、AI智能助手等五大靶点,涉及临床科研平台搭建、结构化病历与质控管理、高危人群肿瘤早筛、精准预约、患者随访管理等十大场景的具体应用。除精准预约外,在腾讯方面提供的AI大数据能力支持下,附属肿瘤医院陆续上线用药助手、肿瘤智能问答等服务。
肿瘤智能问答通过自然语言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提供精准科普、康复提导、就医咨询等服务,每周服务上万复诊患者。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吴炅指出,医院和腾讯公司在医疗AI和大数据领域已经有很好的研究和应用基础,初期建立的七个研究团队带头人如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放射诊断科主任彭卫军教授、超声诊断科主任常才教授等均是知名临床医学专家,并且致力于医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研究,对医疗人工智能的研发方向和最终应用落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说:医院将在AI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下,孵化多个体现肿瘤专科医院特色,应用于患者服务、临床诊治及医疗科研的智慧医疗项目,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确让我们看到了漂亮的‘成绩单。